- 手机:
- 13662690119
- 电话:
- 13662690119
- 邮箱:
- admin@youweb.com
- 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
近期,短视频及社交网站上的情感咨询类信息备受关注。输入“情感咨询”等关键词,众多粉丝数超过百万的账号显眼地出现在搜索结果中,它们提供的服务包括前任关系挽回、情感关系修复、介入第三者关系等全方位内容,部分内容甚至传播了不当的价值观。
北京青年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此类服务往往价格昂贵,其中某些“一对一包月”服务收费高达一万元,甚至有的机构以免费为诱饵,诱导消费者不断陷入消费陷阱。然而,这些所谓的情感顾问,实际上并没有具备任何心理学专业背景或相关资质。
情感咨询靠剧本收订单
在短视频平台,有一则名为“女人三个底线不可触碰”的视频引发了热议,评论数达到两万,点赞量更是高达四十一万,其中主要评论者多为已婚女性。不论是对已婚人士还是处于恋爱阶段的年轻人感情咨询公司,情感主播的观众群体十分广泛,粉丝数量从几千到数百万不等。
情感类短视频堪称当前平台上的热门内容。这些主播主要分为短视频和直播两大类别,短视频内容涉及恋爱技巧及两性关系建议,主播们会出镜分享恋爱中的小技巧和小知识。此外,他们宣称还能提供直播连线咨询或一对一咨询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直播形式则通过实时互动来吸引大量观众。这位情感直播博主在短视频平台上仅发布了三个视频作品,却已吸引了超过98万的粉丝关注。
北青报的记者参加了这场拥有百万粉丝的情感直播,观察到主播的言辞模式雷同,连线对象并非随意挑选,而是按照精心设计的剧本进行,尽管如此,故事情节充满冲突,剧情跌宕起伏。在“经过导师的指导,我的感情变得很顺畅”“我的私人咨询师非常出色”等评论的渲染下,许多消费者在冲动之下,购买了直播下方链接提供的情感咨询服务。
大多对专业资质避而不谈
尽管他们声称提供“专业情感咨询服务”,但实际上众多博主并未持有心理学相关资质。有些博主会以“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咨询师”、“宝妈”或“大学生军师”等身份进行自我包装,以此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北青报记者假扮成潜在客户,与几位情感博主进行了交流,并询问他们的专业背景,但大多数人都对此避而不答。
据相关消息,2017年9月15日,国务院批准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包含140项的国家职业资格清单,而心理咨询师并未被列入其中。该证书在过去仅是进入行业的门槛,要成为一名成熟的咨询师,还需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以及督导等多个环节,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向北青报记者透露。因此,在评估心理咨询师的胜任力时,我们还需考虑他们是否接受过可靠的系统长期培训,或者是否具备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相关学历背景。
然而,此类机构亦不易被定性为“非法”。另一位心理咨询师指出:“咨询一词与心理相结合,心理咨询便成为了一个专业术语。心理咨询师需具备一定的专业门槛,然而,人们在面临情感困扰时,既可以选择心理咨询,也可以寻求朋友的建议。此时,咨询的含义则转变为提供咨询意见。”若某机构声称其为心理咨询机构,则其务必配备持有专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即便未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认证,也至少应具备专业协会的认证。若不满足此条件,则可视为违反规定。
层层诱导走向高额付费
北青报记者假扮成咨询者,通过平台私信向几位情感博主咨询了他们的收费标准和提供的服务详情。其中,有位博主自称是大学生,他希望帮助那些深陷情感困境的人解决难题;还有一位博主在得知北青报记者的咨询需求后,主动要求添加微信以便进行深入交流,并在对话过程中向记者推销了价格较高的“套餐”和“课程”。此款“20分钟体验课程”的费用为99元,而“一对一包月咨询服务”的单次咨询费用则可能高达每小时千元。
北青报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博主在发帖时并未提及费用标准,而在咨询服务介绍中,部分博主标注了服务为“小额付费”或“免费”,而仅有少数博主在小红书等平台的展示页面放置了情感咨询商品的付费链接。
然而,那些被免费或小额优惠吸引而来的用户,最终往往会经历一系列的诱导,进而被引导至高额付费。有消费者反映,他们原本看到免费咨询的信息后便与咨询师取得联系,但对方却告知,所谓的免费服务仅限于提供“情感修复规划”,而这个概念相当模糊。在询问具体操作步骤时,对方告知需另行联系咨询师以购买咨询服务,其中普通咨询师收费标准为每小时300元;而高级咨询师的收费标准则为每小时500元。
咨询最终成为“情感操控”
北青报记者观察到,伴随着情感咨询领域的热度攀升,涌现出一批名为“情感IP孵化”的项目。这些项目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成为一名情感博主,然而实际上却是在传授一些技巧和策略,逐渐演变成了售卖课程的商业模式。
北青报的记者以“新晋情感博主”的身份结识了一位备受万名粉丝追捧的女性情感IP塑造者。这位塑造者以每月实现百万收益为幌子,在课程中阐述,目前情感账号主要分为两类,即短视频和直播,短视频主要负责扩大影响力,直播则专注于促成交易,“所需成本极低,仅需一个麦克风即可。”对方表示,从事此类主播职业无需具备特定资质或证书,但若计划通过直播销售课程,则必须拥有心理咨询师的相关资格。此外,只要团队中有一名成员持有证书,即可将其作为宣传亮点。
此外,网络直播领域内,众多情感咨询类直播节目游走在模糊地带。部分博主以情感咨询为名,实则暗中传播不良价值观念。
北青报记者在多场情感咨询直播中注意到,部分主播打着“心理咨询”或“情感咨询”的旗号,从事情感相关商业活动,他们通过直播互动、授课视频等方式传播错误的恋爱观念。这些主播的共同特点在于,他们教导观众如何运用情感、婚姻等手段来获取金钱和资源,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成功吸引了大量流量,还借此机会推销情感课程、情感咨询服务等商品杭州侦探公司推荐,而且收费颇高,例如,私下提供的个性化一对一咨询服务,其费用大约每月高达一万元。
实际上,这些人已陷入所谓的“情感操控”,正如专业心理学专家向北青报记者所揭示:“情感问题往往伴随着剧烈的情绪起伏,这使得理性判断遭受干扰。情感博主在她们情感脆弱的时刻,通过共鸣、故事讲述等方式,使她们放弃理性的防御,进而更易受到误导。”在情感需求浮现之际,寻求认同感是至关重要的,此时‘专家’角色登场,通过内容的共鸣与共情,最终实现情感上的操控。
警方破获“情感咨询诈骗”案
近年来,网络“情感咨询诈骗”案件频发,涉及人数众多,诈骗者毫无相关资质,收费标准随意,且咨询效果难以保障。此类案件在短视频和直播市场迅猛扩张的背景下,数量持续上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北青报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些诈骗团伙打着情感咨询的旗号,实则瞄准了消费者的财物,布下重重陷阱,非法获取了巨额利益。
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警方接连取得显著成效,成功捣毁多个以情感咨询为名行骗的犯罪团伙。2024年1月31日,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对外发布了关于一起涉及大量网络情感咨询诈骗案件的处理决定。该公司通过互联网宣传,假称拥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和强大的业务能力,能够有效处理情感困扰,同时将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职员伪装成情感顾问,以此赢得受害者的信任。起初,公司职员以分析师的身份与受害者取得联系,承诺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情感上的难题,进而骗取费用。随后,他们引导受害者前往公司的咨询服务部门,接着以延长服务期限、排除第三方干预等理由,继续进行诈骗,非法获取更多资金。案件涉及多个被告,非法获利累计超过40万元。
律师表示,此类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更触犯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若涉及诈骗公私财物且金额较大,将面临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同时可能被并处或单独处以罚金;若诈骗金额巨大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则刑罚将提升至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需缴纳罚金;对于诈骗金额特别巨大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刑罚可能包括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可能面临罚金或财产没收的处罚。
心理学专业不存在“情感咨询”分类
众多购买相关课程的顾客反映,所收取的费用与实际提供的服务内容存在较大差距杭州婚外遇取证-网络情感咨询竟盯上女性钱袋子,他们在支付了大笔费用后,通常仅获得在线交流,而非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或情感辅导。此外,这类情感课程常以“虚拟产品”为借口,通常不允许顾客在购买后申请退款,同时也未曾对课程效果作出任何保证。
资深心理学专家向北青报记者透露,心理学领域内并无所谓的“情感咨询”这一类别,而那些以该名义行骗的案例屡见不鲜。尽管如此,心理咨询中确实可以围绕“亲密关系、婚姻情感”等话题进行探讨,然而,咨询的宗旨通常在于对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的深入挖掘与理解,并不能保证实现诸如关系修复等具体结果。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协助那些遭受心理困扰的人们深入认识自我,掌握处理情绪和压力等方面的心理策略,同时也能支持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
众多人为何对这种情感咨询服务深信不疑?专家指出,这种现象或许与“杀猪盘”等诈骗案件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利用了人们在情感上的需求和脆弱之处。情感问题往往使人陷入难以自拔的情绪泥潭,这会妨碍人们的理性思考,进而容易受到他人的操控。
近期,我国中央网信办特地发布了一则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为期一个月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活动。通知中特别指出,专项行动将着重解决以“情感咨询”、“婚恋军师”等名义误导公众、扭曲婚姻观念等不良现象。
“专业的心理咨询,并不只是针对精神疾病,普通人也可以去做。专家建议,当普通人面临情感困扰或其他心理难题时,可以探索以下正规途径:首先,向居住地的街道或社区工作人员咨询是否存在社会心理服务;其次,通过政府或医院等官方机构的心理服务热线寻求帮助,其中部分为危机热线,在紧急状况下也可使用,但长期咨询仍需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再者,挑选可信赖的心理咨询机构时,应关注机构是否有提供咨询师的详细个人介绍,包括除姓名外的培训背景信息。